桓温354年北伐前秦为什么不攻入长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23:33:21
问题如上~劣者有些不甚明了。
谢谢~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句话对桓温也适用,很多人认为桓温不攻长安是他不想真心北伐而欲立威,但我不这么认为。桓温打仗大多先胜后败正是太过谨慎的缘故,诸葛老吃败仗也是如此。首先此时前秦援军三万人已经临近长安,以桓温谨慎的个性,必然不想自己军队陷入巷战,同时,石赵(好象是石赵)从河南南下攻城,桓温恐怕不测,所以回军。
桓温本来希望人人迎接他,然后长安不攻自破,但老百姓并未如他所愿,所以他才问王猛“为什么百姓不迎接我?”王猛说因为他在灞上却不攻长安,百姓不明其意不敢迎接,但是这里就有一个恶性循环的因素在里面。
北方少数民族骑兵战斗力强大,这对于南方步兵来说也是优势。
朝廷内部对桓温北伐阻力重重,这也是一个因素吧。

(历史上说桓温是个心怀不轨者的证据就是“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和在王敦坟前说的那两句“可人,可人”。
但是桓温绝对不是一开始就想篡位,甚至我认为,他的篡位之举(九锡)是被逼出来的。
由于王敦之乱,东晋一代的士族对带兵的将领都不信任,顶多把他们当工具而已,但当工具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必定先排挤这些工具。于是桓温势力的增长肯定不是他们所愿意看到的,在桓温的处境,就算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等着被排挤,于是他只能增加实力,才有资本和那些士族高门斗。
于是恶性循环。
更不幸的是,当时东晋高门根本没有斗得过桓温的人才。
殷浩被整下去,之后是谢家的豫州势力被整下去,然后是郗鉴,等等。当时丞相司马昱又是个百年不遇的庸才,只会喝酒,嗑药,清谈,清谈水平似乎也不怎样。
桓温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站在了东晋王朝的权力顶峰。
一个将领独揽军政大权,从古至今这个将领只有两条道可以走:篡位或是被杀。
桓温选了篡位,其实并没有错,只不过他运气差了点而已。
碰到了谢安,呵呵。
)
注:括号中的引用了一个叫度若的人的帖子

桓温这个人有政治野心,他后来就拥兵自重,心生异志,只是由于他的死亡才没有发作,不过到了他儿子桓玄则真的自立为帝了,这是后话了。言归正传,这个时候主要的斗争不是在战场上了,而是朝堂上,捞取政治资本才是这次出征的真正目的所在。不攻长安不过是保存实力而已,扬名立威的目的已经达到,进攻长安,胜则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