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字的造字法应该是什么?请提供参考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4:59:40
同题。

要弄清“萨”的构造,就应该弄清其来源。据张涌泉先生考证,“萨”的繁体“萨”最初是用于指称“菩萨”的“萨”。“菩萨”,是梵文译音词“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指“菩提”,“萨”指“萨埵”。给Bodhi-sattva中的sat译音,宋代以前是借用“薛”字及其异体“ 、 ”的。“大约宋代以后,‘ ’被用作‘菩萨’之‘萨’的专字,音桑葛切;再后来,为免与薛姓的‘薛’、‘ ’、‘ ’等相乱,又把菩萨‘ ’的右部改为形近的‘产’,成为今天的‘萨’字”(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岳麓书社 1995)。这就是说,“萨”是专为译音而造的字。应该肯定,张先生对sat的译音用字演变过程描述得相当清晰。但是,他不认为“萨”的构造采用了形声之类的传统方式,而认为只是“把菩萨‘ ’的右部改为形近的‘产’”,这似乎难以成立。我们认为,“萨”字的构造者是有意地将“ ”的右下部进行变形并加上了形旁“生”,“萨”应该是“从生、薛( )省声”的形声字。

先说“从生”。如上所述,“萨”是“萨埵”的简称。“萨埵”是sattva的音译,可以意译为“众生”(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拿意译的“众生”的“生”作新造的音译字“萨”的形旁,从表意的角度看是顺理成章的。而把“生”看作“萨”的形旁,也完全符合汉族人构造汉化译音字的惯例。我们知道,汉族人借入外族词语,一般采用意译的方式。对那些难以意译的词语,则采用音译的方式,并且尽可能进行改造,使之汉化。例如梵文的māra本来被音译为“磨”,南朝梁武帝改其中的“石”为“鬼”而成“魔”,使借用的音节语义化,成为汉语中一个新造的形声字。其他如“狮”、“茉莉”、“葡萄”以及现代造的化学元素用字等等也莫不如此(参看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因此,“萨”中的“生”完全应该看作是音译字汉化而加上的形旁。

再看“薛( )省声”。不难发现,把“薛”的异体字“ ”的右下一横去掉并改竖为撇,就是繁体“萨”字“生”以外的部分、简体的“萨”字。这种偏旁省略、变形的方式在汉字的构造中存在甚多,例如“夜、亭”等等都是如此。而张涌泉的上述考证也证明,汉语给sat译音经历了这样的演变:用“薛”及其异体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