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百子桥的结构特征和历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2:54:49
越长越好````主要是结构特征``一顶要长啊```

1: 雄踞贵州省都匀市市区剑江中部的七孔青石拱桥百子桥,“典出《诗经》(大雅·思齐)大妙嗣徽音,则百斯男”,乃“文王百子”之由,百子桥长140米,宽8米,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邑人唐文升独力修建,时都匀知府孙廷相为桥落成题”功半洛阳”匾额以赠,至民国初年贵州省长任可澄至匀,题“唐家桥”三字刻于桥头。1986年改建为游览风景桥,桥上建有古典楼厅、六角琉璃亭、石狮以及龙、凤、八仙等精美图案,古今建造融为一体,整座桥雄浑古朴,精美典雅,为都匀众桥之冠。
  都匀斜桥位于百子桥上游,长144米,宽14米,三孔净跨40米,与江流夹角45度,是当时全国大中型桥梁中斜度最大的桁架拱桥。曾获1981年贵州省优秀设计奖。

  2:都匀百子桥,又称唐家桥,横跨于剑江之上,系“桥城”都匀的龙头桥。桥长140米,宽8米,高11.5米,为七孔石拱桥。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之所以有“桥城”之称,得益于剑江之水。剑江系沅江主源清水江的上源称谓。流域面积含都匀、丹寨、凯里、麻江、福泉、施秉、黄平、镇远、三穗、黎平、榕江、天柱、锦屏、雷山、台江、剑河等16个县市的清水江,发源于都匀市苗岭山脉斗篷山北麓之中寨,东北流至谷江,转而东南到都匀。都匀段称剑江。剑江由北向南,穿城而过,并纳若干小溪,河网密度颇大。素有建桥良俗的布依族、苗族民众,在剑江及其支流之上修建各种形制的桥梁,其中佼佼者,首推百子桥。
  百子桥为郡人唐文升捐资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当年唐氏已过半百,膝下无子,欲架桥以求继嗣。唐家祖上耕读为本,但却认为“积田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种;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积德以遗子孙,子孙长享太平之福”。唐文升秉持“家训”,独资建桥,历时五载,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落成。时任都匀知府孙廷相题赠“功半洛阳”匾嘉其善举。其后,唐文升的后代在桥上添建“耸翠亭”。著名清代史学家、贵州学政洪亮吉曾登亭四眺,并作《登剑江耸翠亭望西北诸山》诗:“沿流都有鹭鸶飞,空翠时时沁客衣。忽讶危崖突人影,似惊鸣镝启山扇。回潭西去绿氵云氵云,一角楼台上夕曛。倾耳却闻空际响,入山云斗出山云。”
  咸丰五年(1855年),耸翠亭毁于兵燹。光绪十一年(1885年),唐泽芳修复桥亭,时任都匀知府罗凤仪题赠“缵绪宗功”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