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军命有所不受”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4:25:47

君命有所不受

君命,就是君主的命令;受,就是接受的意思。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指出,“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意思是说,有的道路不要走,有的军队不宜击,有的城堡不应攻,有的地方不必争。甚至“君命有所不受”,即就连君主的命令有些也可以不予接受。

常言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然而,孙子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颇具反叛性的命题。其实,孙子所说的“君命有所不受”是有条件的,那么,哪些君命可以不接受呢?

按照战争规律分析,有必胜的把握,即使国君说不打,坚持打是可以的;相反,没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说一定要打,不打也是可以的。

十分明显,孙子所说的“君命有所不受”,必须以战争客观规律和战场实际情况为准绳,核心是实事求是,灵活指挥。这里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

东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的一天,吴、楚两国军队在柏举摆开阵势,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请示阖闾说:“楚国的将军子常很不仁道,他的部属都没有誓死拼战的意志,我们先向他进攻,必获全胜!”阖闾不同意。

夫概又说:“做人臣的见到合理的事情应立即去做,不必等待君命,说的就是现在这种情况。”

于是,夫概不顾阖闾的反对,自行率领部下5000人首先攻击子常的部队。结果楚师溃散,子常逃奔郑国。显然,这种情况下的“君命有所不受”应当是允许的。

孙子还有一句名言:“将能而君不御。”也就是说,对于有才能的将领,国君不必控制,放手让他们去干。就是要允许“君命有所不受”。

应该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是指在外征战的将军可以根据战局变化灵活处置,机断行事。

这是说军队在外,进攻防御都关乎成败,需要在短时间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如果按程序上报或者听从上级或者皇上的命令,那么很可能贻误战机.所以大将在外作战,是可以不完全听从皇上命令或者说可以先斩后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