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精神需不需提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01:07:49

武训,堂邑县(今冠县)武庄人。出身贫苦,在兄姐中排行为七,故名“武七”。 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武训七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雇工,屡屡受欺辱,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诈赖”,遂决心行乞兴学。1859年,21岁的武训开始竿乞集资。他手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 、江苏等地。1886年,武训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决定创建义学1888年,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 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 跪求贫寒人家送子上学。当年招生50余人,不收学费。1890年,武训资助了证和230吊钱,又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1896年,武训又靠行乞积蓄,并得临清 官绅资助,于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学田钱粮和徭役,另赏银200 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 匾 额。清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其名声由此大振。1896年,4月23日,武训 在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 ,终年59岁。

武 训(1838~1896) 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咸丰九年(1859),21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他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将讨得的较好衣食卖掉换钱,而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边吃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在行乞的同时,他还拣收破烂、绩麻缠线,边绩麻边唱道:“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他还经常给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歌谣唱给主人听。当给人家推磨拉碾时,就学着牲口的叫声唱道:“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邮差,以获谢礼;表演竖鼎、打车轮、学蝎子爬、给人做马骑等,甚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