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 果戈里 是什么?人名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08:53:09

2004年,哈尔滨南岗区奋斗路恢复了历史上的原街名果戈里大街,并进行了综合治理和改造,突出了俄罗斯风情和哈尔滨独有的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色,并带来了无限商机。
  上个世纪初,哈尔滨曾是沙皇俄国在华独霸的“国中之国”。掌握市政权者是俄国人的“公议会”“董事会”,官方通用语言文字是俄语俄文,流通的货币是俄国的“羌帖”,交易用的是俄国的“沙绳”、“普特”,街名街牌也都是用俄文标示的。
  当年哈尔滨的老街名很多是以名人姓氏命名的,如:霍尔瓦特大街(现红军街)、希尔科夫王爷街(现地段街)、关达基街(现河图街,已改哈药路)、鲍罗金街(现巴陵街)、戈列鲍夫斯基街(现宣文街)、涅科拉索夫街(现河清街)、罗蒙诺索夫街(河曲街)、谢甫琴科街(现河鼓街)、果戈里街(后称国课街,指现奋斗路马家沟河桥以南一段)等。其中,霍尔瓦特大街、希尔科夫王爷街是以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中将、副局长希尔科夫公爵的姓氏命名的;关达基街则是以原俄国阿穆尔总督、十月革命后逃来哈尔滨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地亩处处长关达基的姓名命名的。这三个人是沙皇俄国在远东扩张政策的执行者。因此,以他们姓名命名的街名无疑烙上了沙俄侵华的印记,充斥了殖民主义色彩。而它集中在马家沟和正阳河一带。(这些地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即十月革命之后)以名人姓氏命名的街名,如:罗蒙诺索夫街、谢甫琴科街、果戈里街等则真实地反映了哈尔滨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或许很多中国人当年正是从这些街名街牌开始了解这些俄罗斯科学家、作家、诗人的。
  遗憾的是,哈尔滨人很少知道果戈里街的历史,甚至查不到它曾称果戈里街的中文依据。因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地方当局收回市政权后,便按谐音将果戈里街改称了“国课街”,而1927年出版的《东省特别区哈尔滨特别市地图及新旧街名对照》中竟将它译成了“果果列夫街”。仅从音译的角度看这并不足为怪,因为当年翻译还没有规范的约定俗成,或许译者还不知道果戈里为何许人(尽管哈尔滨早已上演了果戈理的作品《钦差大臣》)。
  当年哈尔滨中文旧报刊中将高尔察克译成“阔洛恰克”、将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沃斯特罗乌莫夫译成“我斯特洛五茂夫”、将普希金译成“普士庚”、将高加索街译成“喀夫喀斯街”等比比皆是。
  在1980年原哈尔滨地方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地方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