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三分地的来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5:29:54

人们常常用“一亩三分地”作为利己主义的代名词。那么,“一亩三分地”这句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满族原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1644年建立清王朝之后,为了及时了解农时,熟悉节令,居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便在惊蛰时分乘龙车从正阳门到先农坛耕地。当时划出的这一块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演试“亲耕”,表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了,并以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做法世代沿袭。
当时皇帝“亲耕”的这块地恰好为“一亩三分地”,于是,人们推而广之,将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称为“一亩三分地”。

一亩三分地。京津方言,喻地界儿窄逼,微不足道。又引申为个人生活圈子或个人势力范围。这里的“一亩三分”并非实际的面积。1996年4月,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的18集电视连续剧《一亩三分地》(于文华主演)在央视首播,从此作为一个成语便流传开来。“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提拔前为阜阳市委领导,在那一亩三分地里,可是一言九鼎的角色。”(《杂文报》2002/5/17)“每个机场都有自己的训练空域,飞机是不能随便飞出自己的空域的,因此,气象台不能只是说个‘大概’,而是要缩小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解放军报》2002/7/24)“农民要真正实现增收的目的,光靠一亩三分地显然是不行的。”(《半月谈》2004/10)

在北京、天津的现代方言土语里,都有“一亩三分地儿”一词,喻地界儿窄逼,微不足道。它虽含轻蔑之意,却与“农本立国”、历代皇帝及社会风俗有关。一亩三分地并非虚词,实有其址,北京就在先农坛。

先农坛,又名山川坛,与天坛西侧相对,是明、清皇帝祭祀农神的场所。这里有12个小畦,是皇帝的“籍田”。明清时,每逢夏历孟春亥日,皇帝来祭神后,要依周礼扶犁耕地三垅,名“三推三返”(仨来回),就算完活儿了。然后,登上观耕台。耕牛由大兴、宛平(北京城由两县分治)供奉,牵牛人依例由两县的耆老(应该是老年农民,实际多为豪绅中的白胡子老头)担任。

由于是帝王显示“重农劝耕”,所以颇带有表演性质:先农坛有观耕台,台南是那12小畦,先已平整好了。皇帝耕过三垅,为宰辅、六部九卿从耕,最后才是大、宛两位县太爷扶犁,官位越低耕地越多。周代,本来国君籍田千亩,诸侯五百,后代越来越少,到清代成了一亩三分地儿,即12小畦。这就是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