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门溪龙的来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9:21:56
名字哦!!!

马门溪龙
  拉丁文学名 Mamenchisaurus

  体长 16-30米

  体重 20-30吨

  食性 植食

  生存时代 晚侏罗世

  分布 中国 蒙古

  分类 蜥臀目 蜥脚类 蜥脚型类 原始蜥脚型类 盘足龙科

  释义 马门溪龙意为在马门溪发现的恐龙。

  马门溪龙的脖子由长长的、相互迭压在一起的颈椎支撑着,因而十分僵硬,转动起来十分缓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当强壮,支撑着它蛇一样的小脑袋。马门溪龙和一个网球场一样长,但它的身体却很“苗条”。它的脊椎骨中有许多空洞,因而相对于它庞大的身躯而言,马门溪龙显得十分小巧。1亿4500万年前,恐龙生活的地区覆盖着广袤的、茂密的森林,到处生长着红木和红杉树。成群结队的马门溪龙穿越森林,用它们小的、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以及别的恐龙够不着的树顶的嫩枝。马门溪龙四足行走,它那又细又长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节,雄马门溪龙在争雌的战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因模式种发现于中国四川宜宾马门溪而得名。此属动物全长22米,体躯高将近4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另外,颈肋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肋可达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12个)、荐椎(4个)及尾椎 (35个)相对较少。各部位的脊椎椎体构造不同:颈椎为微弱后凹型,腰椎是明显后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后尾椎是双平型,前部背椎神经棘顶端向两侧分叉,背椎的坑窝构造不发育,4个荐椎虽全部愈合,但最后一个神经棘部分离开。肠骨粗壮,其耻骨突位于肠骨中央;坐骨纤细;胫腓骨扁平,胫骨近端粗壮,长度相等。距骨发育,其上面的胫腓骨关节窝很发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骨短小,后肢的第Ⅰ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状特殊。

  马门溪龙属最著名的两个种:一为合川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省合川县和甘肃永登,前方为多棘沱江龙;另一个为建设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宜宾。马门溪龙在蜥脚类演化史上属中间过渡类型,为蜥脚类恐龙繁盛时期(距今 1.4亿年的晚侏罗世)的早期种属,在侏罗纪末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