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味除了酸甜苦辣咸还有那一味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1 21:49:57
还有读书是那三味呢?

大家都知道,鲁迅少年时在绍兴所读的私塾叫“三味书屋”。鲁迅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中写的就是这个书屋。这座“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在鲁迅故居东数百步之处,至今保存完好,为绍兴一人文景点。书屋以“三味”命名是有其出典的,用以勉励读书,这从书屋的题联上即能看出。书屋为三开间的小花厅,原是书房,正中挂着“三味书屋”匾额,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书屋的主人是把诗书当作美味的食物的。匾额和抱对都是清末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 “三味”的含义,据曾在“三味书屋”教过书的寿峰岚的曾孙寿洙邻回忆说:“三味取义,幼时听夫兄传言,‘读经味如稻粱,读书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i1 hai3)。’但已忘其出于何书。”后来有人考证“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太羹是肉汁汤,折俎指帝王士大夫宴礼时,将牲体解节,折而盛于俎(俎,盛牺牲的礼器);醯是醋,是调味品,醢是鱼肉作的酱。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后来把它引申为再三体会玩味诗书等含义谓“三味”。今常把“三味”与“三昧”相混淆,以为“三味”即“三昧”。“三昧”非汉语词汇,乃来自印度的佛家语,是梵文的音译,一作“三摩地”或“三摩提”,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智度论》卷七:“善心一处不动,是为三昧。”后称解脱束缚为“三昧”。此词后来汉化为对某事深有造诣或悟解其奥,谓之“深得个中三昧”。如唐李肇《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宋史·李之仪传》:“之仪能文,尤工尺牍,(苏)轼谓之刀笔三昧”。 “三余”的读书典故要比“三味”更早。书屋主人、塾师寿怀鉴(字镜吾,晚字镜湖)在此坐馆执教60年,书屋最早就叫“三余书屋”,取“为学者以三余”之义。“三余”典出三国董遇所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这是他当时对学生说的话,意在劝勉人们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奋读书。古时读书人都好用此典以自勉。诗人陶潜《感士不遇赋序》:“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宋代苏轼也甚赞赏“三余”之说,曾作诗抒写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乐趣谓:“此生有味在三余”。从此,“三余”作为勤学的典故在古代读书人中间广泛传扬。

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