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梦溪笔谈 翻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8:11:07
急求《梦溪笔谈》器用中的一段翻译"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谢谢了...

原文: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观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梦溪笔谈》卷十九)

译文: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师旷,春秋著名乐师。)

梦溪笔谈》自序

予退处林下①,深居绝过从②,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③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④,萧然移日⑤,所与谈者,惟笔砚而已,谓之《笔谈》。圣谟⑥国政,及事近宫省⑦,皆不敢私纪。至于系⑧当日士大夫毁誉⑨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所录惟山间木荫,率意谈噱⑩,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闾巷之言 ,靡所不有 。亦有得于传闻者,其间不能无缺谬 。以之为言 则甚卑,以予为无意之言,可也。

阅读点拨:

沈括写这篇《序》,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猜忌,不得不作这种“莫谈国事”式的声明。沈括是王安石新法运动的忠实执行者,王安石再度罢相,新法宣告失败之后,沈括也受到了排斥打击,直至罢职闲居,被迫退出了政治舞台。他在润州梦溪园中写作《笔谈》的时期,正是熙宁新法被彻底废除的日子,蔡确之流也正在制造流言攻击沈括。所以沈括写了这篇《序》。当然,《笔谈》的全部内容,绝不是如作者所讲的“率意谈噱”“无意之言”,而是具有十分深刻的见解,流露了真实的感情。沈括还注意到“闾巷之言”,这正是他肯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的优点。

对照补充注释,看看能不能理解文章大意。

①予(yú):我。林下:山林之下。旧日的士大夫以不做官隐居民间为“退处林下”。

②深居:深藏不外出。绝过从:不同别人交际往来。

③纪:通“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