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物资生活的变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5 19:11:47

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与近代化无缘。
  剪辫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
  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是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即使起自下层的农民起义
  也不例外,太平天国的"蓄发易服",从衣冠上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别,与清政府并无二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作
  为封建主义规章的礼制也随之瓦解。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
  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用以维系封建等级制度的衣冠之治,由于它不平等
  性也遭到取缔。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大
  礼服,裤为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丧礼在臂上围黑纱。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
  下穿裙子。此种服制打破等级界限,不分尊卑贵贱,所以虽是官员的制服,但对生活权利的
  平等却起了表率的作用。即使宫廷的遗老遗少无一例外都要遵守服制平等的原则,有记载说:
  "宫廷内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14) 真正结束衣冠
  伦理政治化观念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他在复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函件中
  要求制定服装的图式,指出: "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
  观瞻。"(15)这就使得人人须叟不可离身的服装,摆脱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促使在中
  国延续数千年的衣冠之治彻底解体,用卫生、实用、经济、美观的思想来制作和选择服装,
  使着装与现代文明接轨,这是中国服装史的重大变革。
  洋装成为西方文明的象征,
  被人们推崇备至,《湖北学生界》有一篇文章宣扬说,西装之精神在于发奋踔励雄武刚健,有
  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根性,穿了它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强种云云,这样肆意夸
  大洋装的心态,反映崇洋已经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
  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