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写出生活中的习惯用语,如:(当参谋.当炮灰.当跳板.当儿戏.当花瓶.当拐棍儿)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4:34:17
答案的第一个字是<当>

当模特、当挡箭牌、当出气筒、当摆设、当挂衣架、当替身、当头儿,当参谋 当儿戏,当跳板 当拐棍儿 当沙袋
当头羊
当灯泡
当敲门砖
当炮竹
当破鼓
当手纸
当三岁小孩
当调料
当药引子
当瞎子
当摇钱树
当保护伞
当马前卒
当苦行僧
当红娘

楼上的乱说!~
应该是:当令箭\当头炮

例l:“是”还是“否”——思维方式差异

是非问句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一次老师组织外国学生去颐和园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叫约翰的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约翰,你不去吗?”约翰回答说:“不,我不去。”

约翰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同。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对“你不去颐和园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所以英语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时,或者是“Yes,I am.”或音是“No,I am not.”

外国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在回答“你不去颐和园吗?”时,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例2:“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

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老师感到很意外。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