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雨是怎么形成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6:30:51

冻雨是在冬天下雪的时候雪花从高空往下落的时候在中间有一个气层相对比较暖,比如2000至3000米,那个中间的暖层温度大概在1-4度之间,在这个温度中雪花下来以后经过这个气层雪花就化成水滴了,水滴再往下降,降到近地面的时候近地面温度在零度以下,这时候水滴降到地面上或者地面附着物上的时候就马上冻结了,但是不是冻成冰,而是把水冻成相当一层冰盖似的,这就叫冻雨,一般这种冻雨对电线的影响比较大,冻雨严重的时候会使电线直径增加两、三厘米左右,电线超过了它的负荷以后就会把电线压断,在地面上就会影响交通,使人和车辆行走都非常困难。2008年1月8日早上贵州省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冻雨现象。

入冬,雨落在树木、高楼、山岩、电杆等物体上,立即结成了冰,老百姓习惯叫“滴水成冰”。这种雨在气象学上叫“冻雨”(它的凝聚物叫“雨淞”);它和人们常说的一般水滴不同,而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在云体中它本该凝结成冰粒或雪花,然而找不到冻结时必需的冻结核,于是它成了碰上物体就能结冻的过冷却水滴。

“冻雨”落在电线、树枝、地面上,随即结成外表光滑的一层薄冰,冰越结越厚,结聚过程中还边流动边冻结,结果便制造出一串串钟乳石似的冰柱、冰穗(俗称“冰挂”),它们晶莹透亮,遇上阳光,放射出五彩光芒,煞是好看!可惜的是,当它的重量超过物体的承载能力的时候,悲剧就发生了。形成“冻雨”,要使过冷却水滴顺利地降落到地面,往往离不开特定的天气条件:近地面2000米左右的空气层温度稍低于0℃;2000米至4000米的空气层温度高于0℃,比较暖一点;再往上一层又低于0℃,这样的大气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掉进比较暖一点的气层,都变成液态水滴。再向下掉,又进入不算厚的冻结层。当它们随风下落,正准备冻结的时候,已经以过冷却的形式接触到冰冷的物体,转眼形成坚实的“冻雨”!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冻雨出现时地面往往不太寒冷(0?-3℃),上空为逆稳,有一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