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的故事形成于何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0:50:05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的一个故事,载《公孙丑》篇:
宋人有闵(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揠,拔的意思,“揠苗助长”也叫“拔苗助长”。故事大意为:
宋国有个性急的人,嫌自己田里禾苗长得太慢,因而将其一棵棵往上拔。拔后看看,禾苗果然高得多了。他又兴奋又疲乏地回到家,对家里人说:“今天可累坏了!我帮助禾苗一下子长起来了。”他的儿子很觉惊疑,赶到田里一看,见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子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违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而主观急躁冒进的害处。对于禾苗,不加管理不行,而揠苗助长,更有大害。所以孟子又说:“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唐朝诗人陆龟蒙诗:“孟子讥宋人,非其揠苗躁。”宋朝陆游诗:“揠苗农害稼,过剂药伤人。”所说意思相同。

揠苗助长的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讲给公孙丑听的一个寓言故事,原文是:“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故事大意为:
宋国有个性急的人,嫌自己田里禾苗长得太慢,因而将其一棵棵往上拔。拔后看看,禾苗果然高得多了。他又兴奋又疲乏地回到家,对家里人说:“今天可累坏了!我帮助禾苗一下子长起来了。”他的儿子很觉惊疑,赶到田里一看,见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子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违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而主观急躁冒进的害处。对于禾苗,不加管理不行,而揠苗助长,更有大害。所以孟子又说:“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唐朝诗人陆龟蒙诗:“孟子讥宋人,非其揠苗躁。”宋朝陆游诗:“揠苗农害稼,过剂药伤人。”所说意思相同。
文中“揠”字,一般释作“拔”,《说文解字》云:“揠,拔也。”今之成语,也作“拔苗助长”,各类词书,一般也都是以“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互见,把“揠苗”解释为“拔苗”,其实“揠苗助长”不等于“拔苗助长”。
拔,是指用手将原来固定或隐藏未露的东西往外拉。拔苗,就是把苗身连同根部从土中往外拉出,当然,这里是指拉起一点,没有拉离地面。然而苗一经拉动,自然就不能存活,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