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的精神风貌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4/29 00:06:59
请概括说明

孔孟之道注重“仁”!!
他们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杰出继承者!
但儒家学说当时被统治者利用!!
他们思想中充满新与旧的矛盾,反映了大变动时代的精神风貌.
他们是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们具有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们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这就是他们的精神吧~~!

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 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张“正名”,试图用周礼的形式去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实, 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 。但是,在不违背周礼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周礼的具体内容有所损益。仁这一概念在春秋时已广泛使用,孔子赋予了它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如《论语》记载 ,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德刑并用”,“宽猛相济”; 对学生,性格过于进取的加以遏制,过于谦退的加以鼓励。孔子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 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称“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 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张“正名”,试图用周礼的形式去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实, 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 。但是,在不违背周礼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周礼的具体内容有所损益。仁这一概念在春秋时已广泛使用,孔子赋予了它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