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20:24:19
是什么意思??
请详细说明,谢谢了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管理者外发的事业完成,便是第二纲领“亲民”的发扬。而物
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阶段调整得恰到好处的状态,即系第三纲领“止于至善”的境界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注释:
从“物格而后知至”到“国治而后天下平”,则是反向逆推。指出在一个前提得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产生的结果。天下的万事万物,如果能够推究出其内在的“理”,就会真正地丰富人的知识,人的知识得到丰富了,就套使得意思所发,自然诚实无欺章思诚实了,心便有了主干,也就不会偏颇邪僻了。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诱惑,身子自然便会修洁。

“物格”意即得到“圣人的教化”,此即“读圣贤书”。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提到:“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最后又在《绝笔文》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孰几无愧!”读圣贤书,就是要学作圣人,这就是《大学》的意旨啊!

要学作圣人,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接受圣人的教化,即可获得致善恶是非的标准。懂得善恶是非的标准,才能真诚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学做圣人的过程,就在于秉持圣人之教,以遏恶意之既萌,以扬善念之未生。未生已生,则心无偏邪。心无偏邪,才能明见自己的“明德”。明见自己的“明德”,就是“身修”。

本节所说的是从“古之欲明明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