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干冰”、“水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9:25:13

干冰就是固体的二氧化碳,水冰就是我们平时看到水结成的冰

干冰是二氧化碳固体 CO2
水冰是平常说的冰 H2O

由水或融水在低温下固结的冰称为水冰 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

干冰就是二氧化碳
水冰就是水在0度以下凝固的形态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不经熔化就可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
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如制造冰淇淋。“干冰”还是良好的保鲜剂,鱼、肉和其他易腐烂的食物装船运送几千里远,可用“干冰”保鲜这些食品,鸡蛋用“干冰”冷冻保鲜几乎是无限期的,把玫瑰花放在二氧化碳气体中,花蕾可保持三天不开花。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闷热的夏天迟迟不下雨,就可将装有“干冰”的炮弹射到乌云密布的天空,不一会儿,瓢泼大雨倾盆而下。这是由于“干冰”气化吸热,促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滴,造成了人工降雨。

水冰:固态水
由于水分子间有氢键缔合这样的特殊结构所决定的。根据近代X射线的研究,证明了冰具有四面体的晶体结构。这个四面体是通过氢键形成的,是一个敞开式的松弛结构,因为五个水分子不能把全部四面体的体积占完,在冰中氢键把这些四面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通过氢键形成的定向有序排列,空间利用率较小,约占34%、因此冰的密度较小。
水溶解时拆散了大量的氢键,使整体化为四面体集团和零星的较小的“水分子集团”(即由氢键缔合形成的一些缔合分子),故液态水已经不象冰那样完全是有序排列了,而是有一定程度的无序排列,即水分子间的距离不象冰中那样固定,H2O分子可以由一个四面体的微晶进入另一微晶中去。这样分子间的空隙减少,密度就增大了。
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四面体集团不断被破坏,分子无序排列增多,使密度增大。但同时,分子间的热运动也增加了分子间的距离,使密度又减小。这两个矛盾的因素在4℃时达到平衡,因此,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过了4℃后,分子的热运动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的因素,就占优势了,水的密度又开始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