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老师在文革十年中怎么过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10:35:06

1967年冬天至1968年春天这段时间,是造反派的一统天下,也是派性膨胀登峰造极的时候。

  季羡林在这段日子里,除了继续被批斗、审讯以外,还被迫进行劳动改造。

  当时,隔上几天,季羡林总会被批斗一次。批斗的单位很多,批斗的借口也不少。

  首先是北大的工人批斗季羡林。前面说过,解放初期,季羡林曾长期在北大工会工作。他生平第一个“积极分子”称号,就是“工会积极分子”。他先后担任过北大工会的多项职务,l952年北大迁到城外以后,又被选为校工会主席。在沙滩时,还曾经学过美国的竞选办法,到工、农、医学院和国会街北大出版社各分会去做过竞选演说,精神极为振奋。当时刚解放,他心情舒畅,看一切东西都是玫瑰色的,干劲十足,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兴奋得好像每天都生活在云端里。工会工作是兼职,不拿一分钱的补贴,完全是自觉自愿地为人民服务。有时为了布置会场,他彻夜不眠,同几个年轻人共同劳动,并以此为乐。北大教授中,只有三四位担任过工会主席或副主席,得到过这样的殊荣。

  然而到了文化大革命中,这件事却成了季羡林的特殊罪状。北大的“工人阶级”早就对臭知识分子领导他们心怀不满,到了季羡林被“打倒”,在批斗季羡林的高潮中,他们也挤了进来。工人的想法和做法与教员学生区别十分明显。工人比学生力气大,行动更粗野。一天,在一阵激烈的砸门声后,闯进来两个工人,声称要押解季羡林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季羡林只好从命。

  他们本来打算把当过北大工会主席的三位教授都揪出来,一起批斗。可惜三位中的一位已经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去了,另一位不知为什么也没有揪到,只剩下季羡林孤身一人来演这场独角戏。

  工人不喜欢在室内斗争,也不喜欢用嘴来批判,他们更喜欢在外面“游斗”,也就是在大马路上,边游边斗。这样可以供更多的人观赏,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或者别的什么心。季羡林糊里糊涂,不敢抬头,不敢说话,任人摆布,任人捉弄。沿途挤满了看热闹的“观众”,口号声上彻云霄,中间还搀杂着哈哈大笑声。仿佛一场杂耍盛会。工人阶级有工人阶级的脾气:理论讲得少,拳头打得重;口号喊得响,石块投得多。耳光和脚踢,已经是家常便饭。这一次因为是“游斗”,虽然挨打比较多,但没有坐喷气式,这让季羡林真有点感恩戴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