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 给这篇作文作个评价吧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2 09:12:46
扬“缺”?
“可怜九月初三夜,月似真珠露似弓。”
“花好月圆”自古以来被人们奉为佳话。即使“不圆”是弯月的缺陷,我们能说弯月不美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为残阳感慨不已,又有多少浪子被夕阳西下之景摧断愁肠。即使“将沉”是残阳的缺陷,我们能说夕阳不美吗?
“等闲不与人争艳,一霎柔情尽入诗。”
月下美人每逢夏秋夜阑深静时,展现风姿秀色,清香四溢,光彩夺目。即使“一现”是昙花的缺陷,我们能说昙花不美吗?
我们不能说!因为弯月的抽象之美源于它的“不圆”;残阳的婉约之美源于它的“将沉”;昙花的惊艳之美源于它的“一现”。
现在,我甚至不能称它们为有缺陷的事物了。他们相对满月、烈日和其他花期长的花来讲固然有缺陷,但“全”的后者相对前者来讲,它们的”全”难道不是一种“缺”吗?假如说后者相对前者是一种“全”,那么“缺”的前者相对后者又何尝不是一种“全”呢?我想“缺”与“全”并非绝对的。
有位老师开导她的一位盲学生说:“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这样看来,在某个角度上,将这里的“缺”理解为“全”也不错了。但要是站在“扬长避短”的立场上,判断其的角度就应以客观实际和自己的需要为基准。
有家外国公司生产一种材料,需要员工在无光的条件下工作,由于员工们不适应在黑暗中作业,致使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差。总裁灵机一动,雇了一批盲人来做这项工作。盲人员工们因双目失明,其他器官便比常人灵敏的多,在黑暗的工作室中,他们往日的缺陷变成了优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是理所应当,其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盲”反成了盲人的优势,这是他们并不“盲”;但在平日里,他们还是盲人。客观事实使他们“不盲”,又使他们变盲。
那么,我们来做一下自我反省吧。考试马虎之后,我们有没有说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上课打盹了,我们有没有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基础知识掌握不劳,我们有没有说过:“涉猎书记,不可为醉儒。”孤僻少友,我们有没有说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韬光养晦,我们有没有说过:“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在严肃的课堂上哗众取宠,我们有没

75。
结尾太简单。感觉文章没写完。
另外,题目有些不妥,文章只说了缺有时可以转变为优势,但为什么要扬,并不深刻。
另外,我个人的观点是,视野很丰富,好词,诗歌引用的相当多,文采也不错,但是,不深刻,感觉华丽,但空洞。
个人观点,别生气。因为我比较欣赏深刻,饱满的文章

很不错了,中学生(高中?初中?)
如果是初中生绝对可以上中文自修了,不过应该是高中吧?初中还是以记叙文为主。
本文缺点就是引证太多,例证少了点,维纳斯其实就是不错的例证。盲人那段的例证过于长了些,如果用同样的篇幅改成排比样式的例证,可能效果更好些。
最后说下,比我写的好多了。起码我没这么出采的“作品”。

引用太多。

用艺术的眼光看,不算上乘。但如果应试,可能会给出90%以上的得分。

作者应该是高中生,如果对付高考,绝对是绰绰有余的,所以暂时不要打乱他的写作模式。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篇作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使得文章的整体格局显得高雅,一开始就运用了弯月、夕阳、昙花来引出作者的观点,几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索,然后顺势导出作者对"缺"的看法,用一种比较新颖的观点来解释"全"与"缺",运用的例子也很合适,但是在后半部则过于马虎,有虎头蛇尾之感,文章整体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尤其是结尾过于匆忙,文章基调刚刚打稳就匆匆结束,作者的观点还没有完全铺开来阐述就嘎然而止.

题目有待于修改,与文章的已经不搭调,“别样的美”,望考虑;

内容中多以反问的形式来赞扬缺的美好,很有气势,但是缺乏了一种娓娓道来的优美与和谐,与这种缺的美丽不太适合。

精彩极了,现代文配合古文的作文最能吸引读者,并且也最精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