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几个历史名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1 11:49:06
明朝历史笔记里的名词,谁给解释一下啊?谢谢
:讲旨,还有,古代的勋和爵有什么区别,都是怎么规定的?越详细越好
还有福清是什么意思啊?都是《万历野获编》里的

关于讲旨,我没有找到确切解释,不过根据相关的文句推测,是“解释运用皇帝圣旨的一种专权行为”,而单纯从字面上解释,是“讲解某一问题要旨”的意思,勋和爵的区别在后面……
● 讲
jiǎngㄐㄧㄤˇ
◎ 说,谈:~话。~叙。
◎ 把事情和道理说出来:~说。~学。~武。~演。~义。~师。~坛。

● 旨
zhǐㄓˇ
◎ 意义,目的:意~。要~。主~。言近~远。
◎ 封建时代称帝王的命令:~令。奉~。

勋--唐代又采取前代某些散官官号略加补充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称为勋,通称为勋官。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骁骑尉等等,共十二级。后代沿袭唐制,只是品级略有不同。明代有文勋武勋,武官勋号和前代基本相同,文官勋号除"柱国"外还有正治卿、资治尹之类。清代勋和爵就合而为一了。

爵--旧说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汉代封爵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皇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所以通称诸侯王。汉初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者通称列侯。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得在王国境内分封庶子为侯,也是列侯性质(称为王子侯)。汉代列侯食邑一般是县,有的是乡、亭,视所食户数多寡而定,所以后来有乡侯、亭侯之称。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是同姓封王基本一致,异姓则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25〕。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以示尊贵,例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不加"开国"的称为散爵。封地虽说有郡有县,但是后来都成了虚名,宋代所谓食邑若干户、食实封若干户,并不表示实际的赋税收入。明清皇室封爵和异姓封爵不同,这里不再细说了

讲旨:一般的疏义,由上而下贯彻上级的精神,特点是不能改变或创新发挥上级意思.你想,旨岂能改?

勋,是授与有功者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此称号起于南北朝,初名散官,至唐始称为勋官,历代沿袭,至清废除。勋大多授予有军功的武官,可向上升迁,称为“转官”。勋也是与品挂钩的。隋代的勋定为十一等,唐代定勋官为十二等,即“十二转”,最高者为十二转,号为“上柱国”,相当于正二品。可见,勋近似于今天部队的“军衔”,是与职务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