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劳动力流动与城市生活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7:47:51
想知道:取消了人口流动限制,推倒了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壁垒后。
空间小、资源少、就业岗位少、公共设施紧张、能源紧张、住房紧张、地铁挤不上、人口极多的上海,怎样才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总不能是“贫民窟”吧?
户籍取消将使大多数人民丧失生活的幸福感,地区间经济发展二元化加重,城镇失业率增长失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以至于基层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进一步恶化,授国外的“人权卫士”于口实,给国内的“人权斗士”培土壤。
城市的房屋可以自由买卖,职业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农村的田地是否能自由买卖,外地人到农村购地种田是否受地方保护的限制;能否保证人口公平的双向流动?显然做不到。
大量人口涌入不仅造成城镇房屋需求猛增,势必也会使食品需求急剧紧张,而农村人口转移又会减少粮食等农产品的供应。国内外历史证明:它将最终形成基本生活用品价格高涨,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结构,社会倒退发展,大多数人陷入困境。
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势必造成城镇房屋价格畸形升抬,并加速形成贫民区,增加新的社会难题。
由于流动人口缺乏地缘意识,只关心个人利益,将与流入城市的发展建设格格不入,甚至制约城市化建设,从无证摊贩与城管的矛盾可见一斑。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口流入城市政府的帮困措施也将杯水车薪,因为只要措施能有1分效果,就会有3份人口慕名而至;社会保障难以提高,帮困措施无法成效将成为悲惨的现实。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劳动力流动主要靠市场来调节的。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真正建立,要求劳动力市场加快城乡一体化。劳动力供求新变化,要求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旧格局。一方面,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制度改革,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主体,自主用工,讲求用工素质条件,要求突破城乡、地域、身份等方面的界限。另一方面,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供给的主体,已打破了过去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格局,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之间流动频繁,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形成跨地区、跨城乡、跨产业的流动就业大军。

  1.2 可行性。首先,在中央的重大决策中,城乡统筹就业的方向进一步明确,份量大大加重。近三年,中央连续出台的三个一号文件都强调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并对强化技能培训、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出要求。其次,在劳动保障工作中,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已列上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开放劳动力市场,提供诚信服务和免费服务,受到农民工广泛欢迎。在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整顿劳动力市场方面,与有关部门联手实施了专项治理行动,这些专题工作和专项行动,不但有效缓解了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而且为建立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第三,在各地的实践中,城乡统筹就业的探索已经启动,中央把重庆市纳入统筹城乡先行实验区。

  2 明确城乡统筹就业目标任务

  统筹城乡培训就业是一个长期目标,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突出重点、配套改革,建立城乡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输出就业体系、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和维权服务体系,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变市民,实现人力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产业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开发就业、平等就业、素质就业、稳定就业的目标。

利益与风险并行,看如何控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在决策者的把握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