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相是该如何理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1:07:15
如"释迦如来示生此土始终,有其八相:一、兜率来仪相,二、岚毗尼园相......"中的相

相,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也可以说是表现于外而能想像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
《大乘义章》第三卷说一切诸法有五义云:“事相差别。所谓色声香味触等。形色不同,故名为相”(大正第四十四卷第五二三页)。

【 相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laks!an!a。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大一六·六二○下):‘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另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所载,一切法有总相、别相二种。总括而言,无常等为其总相;别而言之,则地为坚相,火为热相,乃至色等之形状各别,而皆有其特殊之相。又以性为物之本体,相则为可识可见之相状。大乘起信论言真如有体、相、用三大,所说相大者,谓真如之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等诸功德义,故称为相大。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等称,一切有为诸法皆具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等四种变化,称为四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谓,诸法之相有: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及依相等十相之别。十地经论卷一则举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六相。大乘起信论则分别为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有无俱相、一相、异相、非一相、非异相、一异俱相等。此外,在因明(论理学)中,则有因三相之说。〔入楞伽经卷七五法门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二、显扬圣教论卷六、成唯识论卷二、卷五〕

释迦如来示生此土始终,所现的一切相都是为了让众生对宇宙人生的真相觉悟,对佛法有信心,是佛陀慈悲解救众生的善巧和方便。
佛弟子看看《释迦牟尼传》,就会对佛法有更深的了解。

古代文字的相,有多重意思.
相,在经书中常见.
佛有三十二相,这里的相,应该是指形像.
诸相皆空,这里应指的是境界,现像.

现象、相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