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世界观和公理世界观是指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04:39:14
请问一下什么是天理世界观到公理世界观的转换

天理观支配着的是断裂的历史意识,它表现为一线单传的道统谱系的终止以及礼乐与制度的分化,这一分化具体展开为封建变郡县、学校变科举、井田变均田、夷狄进而为中国、中国推而为夷狄等等,其核心内涵是先秦那种直接体现天意和道德规范的礼乐已经流变成一种功能主义的、无法与天意沟通的制度,现实的制度再也无法提供道德的根据,因而普遍而内在的天理便成为儒者在变化的历史语境中确立自身认同以及批判地介入现实生活的根据。相对于古代思想而言,它体现的是一个从“天”到“人”的转换;不仅如此,它还表明,作为公理载体的社会本身已经成为正当性的源泉。新型的“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为什么要借助于“公理”来表述自身呢?这涉及到在近/现代,“公”的观念的实质性内涵。在古代思想脉络中,“公”主要与那种本身就具有普遍性而同时又无法脱离具体场景的“义”具有很深的关联,因而它不是一个被分割开来的独立于“私人”及其活动的空间,近代的“公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无疑是陌生的,它其实是“共域”,但是“共域”并不与“私域”相对,个人的“自尽其心”(存心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公”,“公”不必依赖于“共”。换言之,从古代思想的语境来看,现代的“公”观其实表达的更多地是一种“共”意,它指向的是群体的意志与共同生活的能力。而借助于公的名义表达共的观念,则可以将后者普遍化,正如将众所同认者表述为公理本身就是将自身正当化的方式一样。由此,与现代公理观相应的不是古代传统“各正性命”的政治-道德实践模式,而恰恰是诸如“共和”之类的观念。而“公理”或“共”的问题之所以出现,则与现代“总体动员”的情势及其所要求的集体生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