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扬州街巷的介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6 13:17:01

扬州城素有“巷城”之誉。在老扬州城区内的街巷共有592条,其中新中国建立前的老街巷就有506条。这些街巷宽窄不一,宽的达20米出头,窄的2米左右,逼仄的仅有70厘米,俗称为“一人巷”。老城区里街巷最稠密的地段,以国庆路东侧的东营头巷至七巷为甚。这些街巷长短纵横,有的笔直交叉,有的曲折蜿蜒,有的沧桑古朴,有的“洋气”十足,这些街巷之间,或可互相通连,或为首尾相接,或则转弯抹角,即使是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区里,也有一些沉寂背静的小巷,连行人也难得见到,给人一种变化莫测的神秘之感。

  (一)

  扬州街巷的名字背后,几乎没有一条是无典无故的。它们有的是对古城历史上重大事件的佐证,如:纪念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战役胜利的渡江路;见证元朝末年朱元璋派兵攻取扬州后,全城住户仅剩18户人家的十八家巷;记载乾隆南巡时驻跸扬州天宁寺形成阶段性商贸兴旺的买卖街等等。有的是古代官衙所在地,官衙名称便成了街巷的名字,如:因清代扬州参府衙门所在的街即叫参府街;因明代曾是扬州卫指挥使司下属的左卫千户所廨宇驻地的街即名左卫街;明初时扬州兵马司衙署故地即名兵马司巷等等。有的是以歌颂扬州历史上与之有关的先贤英烈等杰出人物而命名的,如:纪念清代曾任太子太傅阮元的太傅街;纪念汉代名儒董仲舒的大儒坊;纪念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史可法东、西路;纪念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的旌忠巷;纪念宋代扬州的三名状元吕溱、王昂和李易的三元巷;纪念东晋时在扬州天宁寺翻译《华严经》,并经常讲释经义佛法的高僧驮跋陀罗的讲经墩等等。还有的是起于与该街巷有关的传说故事而命名的,如:南、北柳巷,传说是为纪念清代时太平军攻入扬州后,某将领见民妇怀抱大孩、手搀小孩,疲于奔命,询问其由,得知民妇怀抱者其侄,手搀者其子,大受感动,便嘱其回家插柳枝于门上作标记,并令将士不得惊扰,民妇一家遂得以平安的故事;有的是以街巷的地形特征或标志性建筑来命名,如:斜隔在渡江路与广陵路(旧为达士巷与左卫街)之间的犁头街,因形似犁头而得名;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高挺,至最高处又急骤直下,仿佛遨游之龙,故而命名为龙背;因旧时巷内住户多系草屋,为避免火患,便在巷子的南端砌建了一爿高大的风火墙,上嵌一个2米见方的“水”字,以示儆戒,此后火灾遂息,故将此巷取名水致祥巷。

  此外,还有以古代军事设施命名的街巷,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