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失灵分析经济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1:14:24

分析就不分析了,说下简单的思路

1.市场调节是基础,宏观调控是必须的辅助(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之关系)

2.什么是市场调节:
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经济的运行。即由供求变化引起价格涨落,调节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的分配,调节生产和流通。符合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能够比较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直接联系起来,促进竞争。但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一面,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
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当商品的生产超过需要时,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当价格跌到价值以下时,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商品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使市场上供给减少,求大于供,价格又会回升。

3.市场的调节有:微观性 事后性 自发性 盲目性 滞后性
等缺点.

4.我国的市场调节面临的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与组合。对于市场调节的功能,已是家喻户晓。但是,对其弊端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比如,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大多属于公共物品,它没有进入市场而具有外部效应,即经济人的行为对环境作用产生的效果,并没有通过交易方式(成本—效益)反映出来,在这方面市场失灵了。
首先,一些生态资源(如空气、河流、海洋等)不存在产权或产权模糊,影响人们对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和投资的积极性,容易引起普遍的短期行为;
其次,一些生态环境资源形成不了市场,或者是市场竞争不足,没有价格或价格偏低,造成了过度利用和浪费;
第三,由于多数生态资源具有类似于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清洁的空气、自然水源、野生动物等,其使用和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无法由市场自发地提供,由此导致有些厂家无所顾及地向空气中和河水中排放废气和废水,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于是导致在市场调节作用下,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环境,谁都可以污染,污染了也可以不承担相应责任,治理污染又出现“搭便车现象”,有的人甚至甘愿冒着道德风险去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市场调节是与为利润而生产相适应的一种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它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