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在现代该如何发展与传承?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4 13:24:17

可持续发展,这一口号喊了有十多年了吧,还挺热乎,专家学者教授企业成功人士,生态环境经济生存发展空间,似乎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感。但争来论去,无外乎人类的物质世界,而对于精神领域极少涉及,想来是人们越趋实际了罢!
  经济发展固然要可持续,传统文艺也不能断子绝孙。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瑰丽灿烂、琳琅满目,假若断送在我们手中,那我们可真是千古罪人了。若几十年后,当为了回答孙辈们何谓京剧而只能去请教历史专家时,当为了给国外友人解释何谓Peking opera而只能向他们展示《同光十三绝》时,我们难道不应汗颜么!
  当今中国的整个民族文化界“病”了,所谓“病”,就是说衰落了,但还没死,及时医治还能缓过来,但若不及时医治,或若压根就没想过要去医治的话,传统文化就只能是“遗物”“遗址”“遗迹”而供人凭吊了。
  笔者是个京剧迷,故而仅举戏曲之京剧为例,管中窥豹地谈一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吧。自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形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虽称不上古老,但她吸收了秦腔汉调梆子戏等古老艺术之精华,故而亦应堪称瑰宝,京剧艺术流派纷呈芳华尽显。但如今,她病了,还挺严重,主要是两方面:演员和观众。
  京剧演员病了。梅兰芳先生演过一百多出戏,现在梅派“掌门人”———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能演的有四五十出戏,年轻一代的梅派演员能演的也就十几、二十几出。那么以后呢,再下一代呢?再下一代的下一代呢?再不及时医治恐怕是来不及了!
  观众病了。艺术载体的多元化,金钱的冲击,使得传统艺术立即被通俗艺术击垮。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多迷恋于通俗音乐,鲜有喜爱民族音乐者。今年上半年,原本拟定在北京和上海的京剧“麒”派老生专场演唱会均因售不出票而告流产,再不及时医治恐怕是来不及了!
  那到底如何医治?
  我认为首先必定需要政府的支持,其实政府已经在行动了,2002年上马的“拯救民族文化工程”就已表明了政府的决心。
  其次,演艺界的医治。得两条腿走路,一边搞创新突破,一边保留传统保持原汁原味。搞创新,为的是顺应形势吸引观众。一是老戏新唱,前段时间青年旦角张火丁在武汉演唱传统戏时,加了些新词:“红娘”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我呀,我找中国女足踢足球去咯”结果观众爆满掌声不断,许多青年观众追星般涌上舞台与她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