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这诗的意思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6 19:02:5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在古代的印度,叫毕婆罗树,是印度一种极普通的树,普通的犹如我们的杨、柳、桐、槐。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成为释迦族的圣人,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
  其实,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隐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不“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棵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之,若只迷信于外的物相,纵然是坐于菩提树下,也是无用的。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于是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就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所谓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这代表的是“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解:一切都是虚幻的,既没有智慧树一样的身体,也没有什么透彻如明镜的心灵。外面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一样,都是“空”,都是幻像。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哪里会有什么污染不污染,只要意念中一个转向,就可以大彻大悟。这样一来,修行者一下子就从苦苦的修行中解放了。这首诗高度契合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的“顿悟”理念。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心中没有牵挂,也就不会被牵挂所累;跳出自己内心的思想牢笼,我们才可能豁达从容,天地一新。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个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 佛教教义里“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我个人赞同某_m朋友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