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王朔写的我的千岁寒的理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22:47:21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意思是说,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妄想照进现实?评王朔<我的千岁寒>
《我的千岁寒》,我从中读到了王朔的焦虑:一层焦虑是创新的焦虑,摆脱旧王朔的焦虑;另一层焦虑是对沉寂的焦虑,对被遗忘的焦虑。这本凑起的书,凸显了王朔想象力、原创力上的不足。

在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中,王朔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他是世俗文化的代表人物,尽管某些影响完全归于他个人也不太恰当,这里也有个合力的结果。

他前期的作品以具有特色(他的个性形成几乎完全是地域性所致)和锋芒的语言、书写街区人物悲欣而获得广泛阅读,他展示的是生活的另一面,是对生活本来面目的一种"恢复":王朔的成功多少是因为我们在一种矫饰的生活下活得太久了。--沉寂多年的王朔在一系列的炮轰之后推出了这本《我的千岁寒》。是的,这是一部凑起来的书,它由六篇不同类别不太相关的文字组成:《我的千岁寒》介于小说和剧本之间,它的小说气更重一些;《宫里的日子》、《妄想照进现实》是剧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对佛经的再译,"北京话版";《与孙甘露对话》是一访谈;《唯物论史纲》疑似论文。

《我的千岁寒》,我从中读到了王朔的焦虑。一层焦虑是创新的焦虑,摆脱旧王朔的焦虑。旧王朔在个性化的同时也多少程式化着,也在陷入另外类型的矫饰中,"痞子"的腔调也开始努了,有装的成分了,而《看上去很美》的失败则让旧的他备受打击。在一则访问记中有一位编辑透露,说王朔原计划在写过童年的长篇之后(《看上去很美》)准备再写关于青年的长篇,而他没写是如何爱惜羽毛等等,其实是完全的、"善良的"误解--在王朔以往的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