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是如何理解“中性”这个词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0:06:11
问的本意跟那些男人女人,时尚潮流没关系哦!

生命的行动,是依据其意识赋予对象的价值而实施的。那么,价值有哪些类型呢?

生命对其对象,一共可能有三种行动倾向:忽视、接近和远离。

所谓忽视,即生命不需要对该对象采取任何行动,即该对象具备的是一种完全中性的价值。

中性的价值,不等于没有价值。须知:任何对象都是有价值的。所谓中性,即该对象的价值在意识中不是显性存在的,而是作为背景隐性存在的。比如,大路上的任意一块地皮,我们平时可能想都不会想到它,更遑论其价值。但地皮正是有其价值的,它是地皮而不是火山口,所以我们才能从上面踏过。假如这块地皮坍塌了,我们马上就能意识到它的价值所在。

对任一生命来说,世上的大多数对象都只具备中性价值。仅仅在空气污染之后,我们才突然感觉到清新空气的可贵;仅仅在毕业之后,我们才忽然发现自己如此舍不得那间教室、那扇窗户;仅仅在小煤窑坍塌后,我们才那么义愤填膺地从不希望其曾经存在。诸如此类的事情多了。

对我们忽略的对象进行考察,一般总会得到较为明确的非中性价值。

所谓接近,即生命有必要采取行动接近对象,即该对象具备的是一种正向价值。

正向的行动倾向,也许从“异性相吸”、“互补互容”等最基本的物质规律开始。异性的电荷会相互吸引,共同的手征性会一致作用,方的嵌入方的,圆的嵌入圆的,在这些最简单的正向作用之上演绎出更多复杂的正向作用,以致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所谓远离,即生命有必要采取行动远离对象,即该对象具备的是一种反向价值。

反向的行动倾向,也许从“同性相斥”、“互不相容”等最基本的物质规律开始。同性的电荷会相互排斥,不同的手征性会互相拆台,方的嵌不入圆的,圆的嵌不入方的,在这些最简单的反向作用之上演绎出更多复杂的反向作用,以致于“不共戴天,老死不相往来”。

对象的三种可能价值——中性价值、正向价值、反向价值,完全由生命的欲望所决定,并随着欲望的变动而变动。趋利避害是生命的本能,对象的价值就在这三者之间来回转换。所谓善恶美丑、忠奸孝逆等,皆由此而来。

一般来说,欲望反映的价值是历史的选择、历史有效的,但并不代表这些价值在未来必然就依然有效、依然会被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