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深理论的成功应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03:51:26
想知道苏联的大纵深理论成功应用的战例
看过了解放军出版社的《大纵深战役理论》,但苦于多是理论文章,少实例解说,感到比较难理解其中的理论。所以希望知道一些战例,最好能具体到战役名称,以便小弟查找。

该理论的本质特征为:
  1、对敌方防御配置事实全纵深的猛烈打击。
  以同时压制敌配置全纵深为条件所采取的大兵团作战模式

  “敌人应在其配置全纵深遭到牵制、合围和消灭。”
  -------------苏军1936年野战条令
 实质:将机械化部队投入三条战线,即敌纵深对于我方而言的远、中、近三条战线。将敌广大的纵深防御区域作为己方战略战术战场。以分割包围的方式消灭对方布置于该纵深的集团各部。打乱、干扰对方的各种部署和应急部署。使其各部队无法相互增援与支持作战。难以全身而退。

  2、在突破战术地幅后立刻投入发展胜利梯队
  胜利梯队:即二次打击分队,在第一梯队突破对方防线后由突破口直接进入并于对方防御纵深之敌方部队直接交战的部队
  由此引入纵深梯队战役布势理论:基本要求是按照兵种机动速度、作战能力(即战斗力)等将各集团兵种分层配置,并视前沿实际情况改变各层的顺序。
  胜利梯队投入战役的好处是:突破敌方防线的部队突击能力会有所下降,由于士气、精力、后勤补给等因素不适宜继续进行更大纵深的突击。此外,第一梯队还肩负着维持并扩大突破口的任务。胜利梯队可以大大的减轻第一梯队各部队的负担。胜利梯队投入作战后第一突击梯队可以作为整个战役的战略预备队,及时进行休整。对已打开的突破口做更好的战场经营。

  3、必须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
  此为投入胜利梯队的根本目的。
  战术胜利,即突破对方战术地幅。此举只是在对方防线上打开突破口。如果不尽快将部队投入纵深作战的话敌方预备队就可以在前线部队的支持下轻松堵住各被突破的防线。如进攻方损失巨大敌方甚至可以发动反冲击使进攻方陷于更不利的境地。如前文所说,由于突破对方防线的部队担负有维持并扩大突破口的任务在身。所以就有了胜利梯队存在的必要性。胜利梯队负责向敌纵深快速突进。消灭或击退敌方预备队,切断其前沿部队与后方的所有联系(常见做法:包围)并协助第一梯队消灭残敌。此举要求达到歼灭的效果。并非是赶羊之举。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就是靠大纵深。
  该理论的本质特征为:
  1、对敌方防御配置事实全纵深的猛烈打击。
  以同时压制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