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与《木兰诗》中的“辞”与“诗”有什么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3:06:14
请帮我介绍一下关于“辞”的简介,拜托拜托!!!!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http://www.newader.com/Article/807d26ace/75744c47d/12261044447c80-1.shtml
这是介绍赋的。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 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这类句子又可……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叫对偶。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对偶。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这就是正对。比如: 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两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非常形象,是正对。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这就是反对。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用一个工整的反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