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4:15:43
1我辈作文,亦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其理一也
2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至万无可去
3其平生为文,都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

若回答正确 好 有奖励啊~!

先前的对"我辈"一词翻译有误.我辈是我们的意思;理一也不是道理的意思,理是原因的意思
1.我们写文章,也必须经过多次删改和润色后才能把文章写成,这是原因之一.
2.一定会把文稿贴在墙上,每天翻来覆去地看,时不时就删去十几个字,直到怎么看都再删不掉字为止.
3.这人一生中写文章,都是这样,甚至有删改到不保存原稿一个字的情况.

一、译文:

1、我辈作文,也必须经多次删改润色,才能成为文章,这道理是一样的。
2、(每写成一篇文章)必定粘稿于壁,每天常看,动辄删去十余字。到实在没有可以删除的。
3、他平生作文章,都是如此。 甚至有不留下原稿一字的(情况)。

二、拓展:

百工治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其一理也。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梁章钜《作文法》

三、解读:

所有的工匠制作器物,必定要经过多次转换(改变形态)才能最终做成。我辈作文,也必须经多次删改润色,才能成为文章,这道理是一样的。 听说欧阳文忠公作《昼锦堂记》,原稿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多次改订,最后乃才添两“而”字。(即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 乡”);作《醉翁亭记》,原稿起处有数十字。(欧阳修将原稿)粘贴在卧室内,(反复推敲修改),到后来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他平生作文章,都是如此。 甚至有不留下原稿一字的(情况)。最近听说我同乡朱梅崖先生每写成一篇文章,必定粘稿于壁,每天常看,动辄删去十余字。到实在没有可以删除时,这才定稿给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