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在实践中如何把马克思原理与中国时间相结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8:01:47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找到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答案,也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而只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否则,中国革命仍然是不可能胜利的。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认清这一国情,是解决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因此,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不同阶段中国的最大实际。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是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理论,其发展的深刻内涵,就在于各国共产党人把它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特征相结合,与处在变化了的时代中的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从而不断出现用“新内容、新思维、新语言”写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统一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论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时俱进?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实际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什么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来说明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战略方针的正确性? 运用矛盾普通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