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汉末年与南宋时期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0:53:19
“文中还打比方说,当倭寇侵华之时,如果中国士人都如东汉末年那样重视‘儒行’,则多一半人不会投降服从;如果都如不重‘儒行’南宋士人,则多一半会投降服从。”

请问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章太炎谈国学》中的代序

此话,东汉末年大家都重视‘儒行’,所以做人原则性很强,刚直,投降对于他们来如不如战死的好,这是一种气节。当时的社会大风气就是这样,所以时人为保气节宁死不屈,多而有之,则大部分的人都有这种思想,所以大部分人不会选择投降。而南宋人士,对北部的金、辽,朝岁纳贡,已不复当年的精神,‘儒行’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比保命重要,他选择偏安,而丢失了‘儒行’的准则。时人无气节、懦弱,怎能不投降。当时包括宋高宗在内的文臣,推行的就是求和政策。

其实作者是通过这段话来告诉读者尊重‘儒行’的重要性。

以上,自己的话说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儒行”我不是很明白。不过,对于这句话我有不同的解释。
汉朝的时候刘邦自马上的天下,连着几任皇帝都是尚武的,尤其是汉武帝。这样民风尚武,人人都会两下子,这样的国家就会比较硬气,就是所谓的气节,有实力才自信嘛!谁若犯我,必当奋起而拒之。
宋朝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黄袍加身的事,使得他担心自己的基业从此易主,因此尚文抑武,这样人人都以文为尊,使得宋词也名垂青史。人人都相对的排斥武学,这就使得民风柔弱,事事皆以非武的方式解决为上。这样就出现了“和”。虽然出了岳飞等名将,然而无奈民风如此,也不能力挽狂澜。

东汉末年强调忠义不屈,自杀殉国很多.
而南宋屡屡投降少数民族政权.这是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