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令不从”中“虽”的意思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3 16:57:29

即使

即使的意思
注意跟现代汉语 虽然 的区别
“虽九死而不悔”
这里显然“九死”只是一种假设。

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行.

虽作即使..就算...解.

即使

《论语子路第十三》 有句云:"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何晏集解:"令,教令也。"邢昺疏:"言上之人,其身若正,不在教令,民自观化而行之;其身若不正,虽教令滋章,民亦不从。"对于这句话,古今中外都是这么解释的,并且作为领导者的箴言,意义也重大非凡。徐孚远曰:"此非特指治民为然,处妻子、对童仆亦然。"如此, 这句名言便有了更广泛的应用性,成了一个人立身的基本要求、与人相处的准则。按现在的解释,不妨理解为:一个人必须品行端正,严于律己,否则麻烦就大了,没人会听他的。但是我们知道,光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身正","不令则行"的情况是很少发生的, 往往还是"虽令不从"。这是为什么呢?
春秋末期,奴隶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格局一去不复返了,不仅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国家元首权力旁落,各地分据
的情况。胡宏曰:"鲁自中叶,政由大夫,家臣效尤,据邑背叛,不正甚矣!"孔子一心用世,自然对此深谙于胸,所以鲁大夫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 他说:"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第十二》)又说:"身不正,那能正人乎?"(《论语子路第十三》)集注:"范氏曰:'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 可见,孔子希望当局能够端正自己的德行(方法当然是克己服礼), 做到政治清明,方能挽救混乱的人世。孔子有他的体会,他知道自己正是因为"身正",才有那么多的弟子从学。而且他对自己的体会很有信心,"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第十三》)孔子自己还注意道德修养的培养,试举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