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忧民”“乐民”之说,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5:04:20

孟子的“忧民”“乐民”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同之处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但是孟子的“忧民”“乐民”是对最高统治者提的建议,他认为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才能使行王道,达到“王天下”的目的。至于如何“忧民”“乐民”呢——孟子的要求不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最终达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就达到了目的。这是一种在低层次上的“民本主义”;
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有觉悟的知识分子的自我要求。这句话就意味着虽然天下饥寒的状况无法改变,那么就让我为民分忧,和民一起忍受饥寒吧。另一个方面,与民同忧乐的前提就是为君分忧乐:“临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就是说这种民本是不能抛开帝王的民本。还是忠君的反映。

民本思想

前者是从统治者角度出发,后者是个人的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