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发明通假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4:36:21
感觉古人好像好无聊啊

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有时候要避讳某些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避“世”,连观世音菩萨都改叫观音菩萨了。有时候就用同音不同字来代替。
有些时候写诗写文章,还有引申含义。也就是用音来读是普通意思,但是认真看这个通假字,又仿佛有深意。
当然也不排除有写错别字的家伙……

那是因为还没有那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