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的寓意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4:59:17

ZT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这是<增广贤文>里的话。初看到时就觉得有味道,与朋友同事交流,却都与我的理解不一样。
  朋友理解为:人做事要有始终如一的态度,保持刚出家时的虔诚、热情与决心,坚持到底就可以成佛。
  这当然不错。
  而我感觉这样就太直白没有味道了。
  我是这样理解的:人做事要像刚出家的小和尚,有一颗向佛之心、赤子之心,几分好奇、几分懵懂,不要入得太深,不要沾染太多习气,这样一路傻傻地走来,或许可以成佛。
  两种理解应当都不错,但之所以有分歧,主要在于对“如初”的理解。“如初”是相对于“老”来讲的,前者关注了“老”的可能就松懈、圆滑、消极,如“老兵油子”之谓。而我关注的是“老”的身上的习气。
  我的朋友有一些文化领域的,并且有一定成绩,然而没成绩时还好,有了成绩便有了某种“圈子”里的习气。
  我在政府工作,对所谓的官场习气印象更深。好些人,官未见大,但言谈举止神态都是官僚习气。
  习气是什么呢?就是失却了“如初”的人的常态。
  如清初陈眉公在《小窗幽记》中提到,越是读书人就越要表现的没有读书的样子,这样才是涵养学问修身之道。
  通过涵养来减少习气这是一条道,另一种无习气之人则是自然禀赋使然。如曾国藩选择湘勇官兵,就特别注重朴实无官气的。

末学浅见:
初出家时,必定以至诚发菩提心;若不如是,不名“出家”;
实发菩提心,名为“凡夫菩萨”,非同小可;

《华严经》: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若是经未来不失不忘菩提心,以此因,云何不得成佛之果?

南无常住十方佛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像初出家时一样真心诚意,必有成就;

真诚心 勇猛心 精进心 恭敬心 清净心

像初出家时一样真心诚意,必有诚就

出家的心态像出生之时的孩子一样毫无杂念,那成佛是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