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8:25:13

赵匡胤很钦佩赵普的才华,赵普却说,我一生只读了一本书,还读只懂了一半,赵匡胤问是什么书,赵普说是《论语》。
其实可以认为,读书最关键的是理解和运用,一本好书能读懂了,再去发挥创造处理新问题。读书不求多,但求精;读书不求快,但求深。

意思就是说你不用读太多的书,很多东西和道理都是想通的
也就是用来夸奖论语的博大精深

意思就是说你不用读太多的书,很多东西和道理都是想通的

赵普,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大臣、宋太宗赵匡义的治国能臣,三度出任宰相。盛传他熟悉吏事,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一次太宗赵匡义与之探讨,赵普说了如下一段话:“《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广为流传。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书”。西汉司马迁曾作一个有趣的对比,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眼里的孔子是“布衣”,他认为,孔子有道德学问在,所以“传十余世”,而天下君主者流,“当时则荣,没者已焉”,远不及布衣孔子,足可以万古流芳,成为圣人。司马迁的话让我想起何满子的有关论述,他说:“谁记得神圣罗马皇帝?但人们永远讴歌但丁的《神曲》;谁记得詹姆斯一世或伊丽莎白女王?但莎士比亚却永远是英国人的骄傲;谁记得魏玛大公和维也纳神圣同盟的各国帝王们?但歌德却光耀奕世。”(《房向东〈鲁迅:最受诬蔑的人〉序》)司马迁讲的是中国,何满子说的是外国,看来,中外都是一样的。一个古人,一个今人,他们都有大无畏的气概,不仅“粪土当年万户侯”,甚至粪土历朝历代的皇帝老儿了。

不过,我以为司马迁之后,作为布衣的孔子就已经死了。两千多年来,孔子成了“圣人”,被供进了“圣人殿”,与圣人地位相适应,汉代以来,《论语》即是人们的必读之书。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到元代,《论语》被定为科举用书。在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

汉以后的孔子及其《论语》只是封建教化的工具,与布衣孔子有什么关系!从总体上看,《论语》乃道德书而不是政治智慧方面的书,不是谋略书,怎么治天下?《论语》中有很多伦理说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字里行间,就是一个“德”字——封建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