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中的养心是指什么?为什么寡欲可以养心?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5:30:55
谢谢一楼的回答(虽然是复制粘贴),为什么寡欲可以养心??

针对人心的难以驾驭和控制,孟子还提出了“存心”、“养心”的著名说法。“存”是保存,有意识地把握、不使丢失。“存心”指有意识地保存自己的良心,不使之被人事淹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灵经常是麻木的。我们学会了太多的做人技巧和法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应用这些技巧。但是这些技巧不能让我们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气势如虹,在关键的考验时义无反顾,做人的法术不能给我们的人格以力量、生命以底气。因此,“存心”的“存”不能理解为封存,而是指有意识地保护和保存良心,别让它迷失。有时候,我们只有在夜深人静、独自静坐的时候,才会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心的存在。但是一回到现实,我们的本心立即消失得无踪无影。所以,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时时体会自己心的存在,感受良心的呼唤,聆听良知的声音。

  “存心”之外,孟子还提出了“养心”。所谓“养心”,我的理解是,人的习惯是多年养成的,不可能一下子戒除所有毛病,需要日积月累地调整,逐渐把多年养成的坏习惯消除。因此,人心本身也需要“养”,我们要学习把自己的心当作一棵树、一株盆景来养育(你会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通过减少不健康的欲望,可以达到涵养心灵的作用。如果把我们的心比作一株植物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清除贪心和私欲,保持净心,发展自己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就好比是在给自己的心浇水、施肥,保证心的健全生长。孟子还强调,“养心”一定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专心致志”和“一曝十寒”这两个今天无人不晓的成语,就是孟子针对养心专门发明出来的。虽然孟子所提出的“存心”和“养心”,都是针对“心”而发,但含义略有不同。“存心”是就具体的心理活动而言,强调抓住良心不放;“养心”则强调培养健全的心灵需要时间和耐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存心”从短期行为着眼,“养心”从长远效果着眼;“存心”需要毅力和决心,“养心”需要细心和体验。故宫里有一个“养心殿”,这是帝王养心的地方。可见孟子的养心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很大。

  但是,“存心”和“养心”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培育健全的人格,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养其性”。“性”这个字从词源上看由“生”与“心”两部分构成,在先秦典籍中常常就是“生命”的意思。加上一个“心”,意在强调它是一个身心交融的生命整体。因而“性”字有两层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