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襟怀抱负.学问见识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13:23:49
我要的是一篇完整的文章,800字,议论文,要有论点
不要什么话题导写
直接要一篇可以照抄的文章
我把全部的积分都给你啦
拜托快点
明天要交

做学问的正确态度
孔子学识渊博、善为人师,人们对他顶礼膜拜。孔子门下学生众多,但是他还能亲自捧雁拜师。
孔子怀着拜见老子的强烈愿望,乘马车从山东来到洛阳城外。老子听说孔子来了,吩咐仆人把道路打扫干净,然后套上马车,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一见,连忙从车上跳下来,双手捧着一只肥美的大雁,恭恭敬敬地送给老子。按当时的礼节,奉送大雁是对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所表示的最崇高的敬意。
老子比孔子年龄大得多,经历也相当丰富,由于职务的关系,接触的文史典籍也多得多,他胸襟宽大,看问题目光深远,而这些正是孔子所不及的。因此他见到老子就象积极上进的学生遇到了向往已久的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向老子求教。而老子呢,则循循善诱,有问必答。
孔子就要返回鲁国了,临别的时候他又洗耳恭听老师的最后教诲,这使老子深为感动,便毫不保留地向他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他对孔子说:“你读过的书,研究过的东西,大都是古人之言,通过与你的接触,我感到你把古人的东西看得太死,所以我提醒你不要过分拘泥于古人的话。”孔子如饥似渴点头称是,老子又告诫他要去掉骄傲,去掉贪恋,去掉妄想,否则将阻碍自己前进,甚至招来灾难。
孔子咀嚼老子的临别赠言,激动不已。
孔子捧雁拜高师不仅在当时传为美谈,也为后人留下了有益的启示。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为人为师,都应虚心求教,这才是做学问的正确态度

一个人要在学问上做出成绩,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与努力,其中对学问本身影响最大的当是个人的品德。钱穆先生有一封劝勉后学的信,其中说:“当知学问与德性实为一事,学问之造诣,必以德性之修养为根基,亦以德性之修养为限度,苟忽于德性,则学问终难深入。”诚哉斯言!关于道德对学问的重要性,许多大学者包括钱穆先生本人已经在道德标尺上为后学做出了表率。但我以为,德性之外,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学术成就划定了另一个边界,树立了另一个限度。贫穷乃学问之大敌。

《东轩笔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仲淹在南京应天府睢阳郡做学官期间,秀才孙明复,因贫穷而乞讨,常常“汲汲于道路”。范仲淹观其乃才俊之士,对他这种“日得百钱,则甘旨足矣”的胸无大志表示不能理解。不过当得知是贫穷使然后,范仲淹就使他“日可得三千以供养”,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