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篇论文:简论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1:44:24
2000字到300字左右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作者:哲学研究所 周昌忠
  史家唐德刚氏有言,今日中国正经历着第二次社会大转型。第一次大转型是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的改革,实现了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转型;第二次则始于清末鸦片战争时期,这次是受西方文明挑战激发的,并预言可望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应当说,这个史实大致不差。从文化层面而言,第二次转型可以说始于晚清知识分子做的“百日禁烟”的“维新旧梦”,“夷学”登堂入室而成“西学”,“中体西用”渐成文化转型一大纲领。“五四”时期,一边科学和民主凸现,一边高喊“打倒孔家店”口号。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尤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转型进入快车道,驶向最后胜利。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层面上,“所谓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动向初露端倪。

  百多年的文化转型实为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现代文化,即同西方文化的“现代性”相遭遇,发生冲撞,继而力图融合之的过程。这样,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也就落实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性的消化吸收。本书取名《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其命意端在于此。

  无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课题。然而,西方文化的“现代性”,究其实质,乃同科学与技术及其理性主义相连属。有鉴于此,本书聚焦于科学与技术的文化本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归于对如此把握的现代性的包容。

  在文化转型的问题上,“全盘西化”行不通,“全盘传统化”不可行,这已成共识。而如“中体西用”、“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类宏大纲领不妨大胆提出。不过,文化转型是一长期的复杂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大原则尽可以从长计议。吃紧的倒是做些不弃细流,不辞杯土的劳作,或许可以计日程功,亦为可知。本书正是取此进路。具体说来,本书致力于从文化视角,从哲学、社会和文化的观点审查科学与技术,把它们的本质还原到一个个特定的原则和观念里。于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即对现代性融合转换成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找出可用以接应这些原则和观念的思想资源。

  社会转型的目标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与技术。只有从文化层面去接纳,科学与技术才能真正扎下根来。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本来缺乏对科学与技术的关怀。因此,到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