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3:23:46
紧急需要,拜托各位,感谢大家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得,怎么会。如许:这样。

不算大的“半亩方塘”深邃清澈如镜,天光云影闪耀浮动其中,妙不可言。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渠)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补充进来。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
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
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
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
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