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练习 帮帮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6:47:09
1、文章第1段总写 _______ ,描写了————————————。
2、第2、3、4、段写 ————————,分别写出了三峡———— 、————、————,四季变化不同的奇景,突出了三峡 ————的总特征。
3、第2段写三峡—————— ,第3段写三峡——————,第4段写三峡 —————— 。
4、(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现江水流速快疾的是 ——————————————;衬托夏水顺流行舟之快的是 ——————————;(3)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 ——————————————;(4)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 。
5、“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什么?答:____________。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为了说明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为突出春冬三峡“良多趣味”,作者先后写了哪些景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课文第四段写了三峡哪个季节的景色?其特点可用哪八个字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最后一段中的“故”字是对哪些文字进行总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三峡》一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看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能联想到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试找出侧面描写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自己写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