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美学 实践美学 是一个概念吗 到底什么是实践美学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2:31:32
实践美学由谁提出的 ?希望懂美学的人可以给下意见

“体验美学”是以王阳明的观点为代表的,王阳明认为:作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审美活动不同于纯理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理性的意志活动,而是一种具有感性自由的生命情感活动。这种审美活动的实现存在于审美主体的生命体验中。这种体验既非感性直观又非逻辑理性的心理活动,而是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瞬间把握,是与人的生命活动如情感、想象、直觉、欢乐、痛苦、意志等内心活动密切相关的。因此,体验亦即是生命体验,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的“至乐”境界。正是这审美体验,无生命、无意义的自在之物才可成为审美对象,世界才会向我敞开,意义才能生成,同时,我的心灵也会得到提升,我的存在价值才能被确证。

“实践美学”则是黑格尔以降实践论者的一种美学观,这种美学观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探讨美学问题的美学思想。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黑格尔认为人通过实践改变客观现实,然后使自我在外在事物中复现出来,成为感性的显现,这就是美。马克思、恩科斯、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类的社会实践创造了历史和人本身,也创造了美。
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中国一些美学家针对“美是主观”说、“美是在事物自然属性”说,阐发了实践美学的理论。认为应从人类实践对现实的能动作用中来探讨美的本质,使自然人化,自然才美,并具有客观社会性,美是人的实践产物;人通过实践使人成为审美的主体,形成审美意识,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

两种美学的区别在于:实践美学更加注意到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美具有社会的客观性,也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才能把人的自身主体意识投射到审美客体上,形成审美意识,然后再根据审美意识取得美的理念。而体验美学则更注重人的体悟性。也就是说,自然界本身存在一种宏大的美,人通过体悟交流来认识到美。

富有意味的是,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实践美学”倒跟王阳明的根本世界观相似:如果人不存在,就没有这个世界。反而是王阳明的体验美学更加接近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就是美本身是存在的,人只是感悟者。

而夏流烟在最近几年形成的美学观是,美先于价值而存在,因为有美才有价值,而不是因为有价值才有美。美既不是一种纯粹的体验,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实践。或者说,这世界上有两种美,一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