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是怎样起源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1 20:52:28

铜鼓,是彝、苗、瑶、侗、壮、布依、水、黎、白、土家、仡佬、佤、傣等族和克木人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滇、黔、川、粤、桂、湘、海南等省、区。

铜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它是由作为炊具用的铜釜演变而来。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公元前六世纪,约春秋晚期)出土铜鼓,鼓身似釜,表面有烟痕;云南祥云大波拿古墓(公元前三、四世纪,约战国中晚期)出土铜鼓,制作也较粗糙、古朴,接近于铜釜,或另有铜釜伴出,是鼓釜兼用阶段的遗物。至秦汉之际已盛行于各地。主要用于祭祀和乐舞伴奏,也用于传信报时、婚丧活动、战阵助威等。为富贵人家所拥有。是表现其社会身份和夸示财富的象征。晋代裴渊《广州记》:“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方以为奇。”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蛮夷之乐有铜鼓焉。……贞元中,骠国进乐有玉螺、铜鼓,即知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宋李昉等辑《太平御览》、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都把铜鼓列入乐部之中。

铜鼓通体用铜铸成,呈圆墩形。鼓面圆而平,下接鼓身,连接部分略外凸,曲腰,中空,圆形敞口底。两侧有耳。不同时期和地区有多种类型,每个类型中又有多种形式。鼓面主体多为太阳纹,即中心呈放射状光芒,其周围为多层同心环带,由宽窄不等的图案组成,称晕圈。花纹装饰繁缛多彩,有的鼓身四周铸有虫鱼、鸟兽、花卉、舟船图案或青蛙、骑士立像。其形态典雅、庄重,具有独特风格。如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铜鼓。鼓面主体纹饰为翔鹭衔鱼纹,又有芒纹、菱形纹、锯齿纹等。胴与腰间铸四个绳纹钮,饰有羽人划船、羽人舞蹈纹。通高36.5、面径56.5厘米。为西汉时期制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广西岑溪出土铜鼓。鼓面中心有十二角芒光体,其边缘铸六个立体青蛙。胴与腰间铸四个绳纹钮。鼓面及周身饰五铢钱纹。此类鼓形体较大,通高57.2、面径90厘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一件与此鼓形体相近的铜鼓,鼓面中心有八角芒光体,从中心至四周有六列弦纹,间以云雷纹、菱形纹。除鼓面边缘铸六个立体青蛙外,在胴、腰间一面绳纹钮下方还铸一立体虎形饰物。通高52、面径103.4厘米,约为西汉时期遗物。音乐研究所收藏的另一面小型铜鼓,鼓面中心有十二角芒光体,鼓面和周身有多种纹饰。通高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