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的“贪、嗔、痴、恨”四大戒中的“嗔”指的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03:16:56

嗔,有两种意思:
第一种是怒,生气:~怒,~喝(hè ㄏㄜˋ),~诟,~斥,~睨。
第二种对人不满,怪罪:~着,~怪,~责。通俗的说是:仇恨心和愤怒心。在佛教中有比较深的见解。
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贪.嗔.痴.恨.爱.恶.欲

贪乃贪婪之意,贪婪包括对财权等,也就可以说是野心;痴和是紧密联系的痴是痴迷痴迷包括财权自己的名誉与利益等。嗔就是发怒,如果这些得不到就会发怒,还有这些事情不能达到目的就会发怒;而恨和爱又有相互联系也有不同,如果你对一个痴迷的人暗恋她却投入别人的怀抱那你就会憎恨那个横刀夺爱的人。恶是厌恶讨厌的意思,如果你看到脏的东西和你不喜欢的人你就会讨厌他。欲就是欲望而这六情都会产生欲望。

嗔就是发怒,如果这些得不到就会发怒,还有这些事情不能达到目的就会发怒;而恨和爱又有相互联系也有不同,如果你对一个痴迷的人暗恋她却投入别人的怀抱那你就会憎恨那个横刀夺爱的人。

红尘禅师,在最后一段你对嗔及怒作了详解,可以告诉我出自什么地方吗?

生气,大概,不过楼上的兄弟回答如此透彻,我的就看得过就行了啦,嘿嘿

所谓“嗔”就是发怒
謓,恚也。——《说文》

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