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的主张”是郑正秋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0:30:05

中国电影开拓人郑正秋,评价电影评论的声音:“这种力量好比是新思潮里伸出一只时代的大手掌,把向后转的中国电影抓回头,再推向前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上海著名的《影戏杂志》收到了数百封观众来信,要求制片公司拍摄反映时代内容的电影。人们终于对充斥在银幕上的武侠片、神怪片、恋爱片,变得忍无可忍。而一年前,联华公司的创办人罗明佑在同一本杂志上发表文章(《编制〈故都春梦〉宣言》),直率地阐明组建新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贯彻与当时电影趣味主义相对立的新主张:普及社会教育、对抗外片垄断、提高艺术道德、尊重演员人格。这家在意气风发中诞生的新公司,专门将它的厂标设计为一只救生圈,隐喻挽救中国影业的壮志雄心。

当百姓对社会现实的诉求高涨起来的时候,上海各制片公司相继感到了隐形的压力,为了改变窘境,四处网罗新鲜的艺术血液。明星公司“三巨头”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向夏衍、钱杏邨、郑伯奇三名新文艺工作者发出了邀请,自此,一批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立场和身份的左翼文化精英,带着唤醒民众的普罗米修斯火种,走入电影时空,掀动了中国电影整体艺术的激变。以1933年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为标志,一直持续到1937年,这场反映底层真实触感、倡导积极社会理想的新兴电影运动,从根本上扭转了“神怪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罗明佑语)。

尖锐的电影评论成为这场运动的开路先锋,最具才华的年轻影评人王尘无在《中国电影之路》一文中,直指国产片的病症所在:“以反封建为中心的影片,结果是拥护了封建残余。以反帝国主义为中心的影片,结果是陷入了狭隘的国家主义。”

优秀的电影人重新审视自身创作,卜万仓将导演的新片原名《歌舞皇后》改为《母性之光》。一直强调“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的主张”的中国电影开拓人郑正秋,评价电影评论的声音:“这种力量好比是新思潮里伸出一只时代的大手掌,把向后转的中国电影抓回头,再推向前去。”

左翼作家的介入,给困顿中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清新细致的人文气息,放进了一颗真正跳动的活着的灵魂。田汉编剧、卜万仓导演的《三个摩登女性》,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蔡楚生编导的《都会的早晨》等一批新兴电影不仅赢得了舆论的好感,而且迎来了久违的可观票房,观众对国产片的热度超过了进口片,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