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8:56:05
什么是 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

楼上讲错了,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三个死各不同解。
书,在这里我们就姑且理解成文章吧!
三句话里面都隐含着潜台词。

读死书,中的死,是形容书的。可以理解为“不通达”的,通俗点讲也就是僵硬;刻板。整句的意思就是:读了些刻板僵硬不通达人情世故的书,是无实际用处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书,故称为读死书。死重点形容书而不是读。

死读书,中的死,是形容读书的人。这里的死要理解为不灵活、死板的学习方式。死读书,就是形容一个人以死板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文章。

读书死,中的死,含义深刻多了,隐藏着很大的哲理。潜台词就是,只会呆呆的读书,却不懂得将书中的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人,那么他读那些书是没用的。一个人读了书却不懂得运用和一个死人没多大分别了。

就是这个意思。

应该说这是一个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

如果分开来说,读死书的意思就是指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一味地照抄照搬书本上的知识经验,以僵化、教条的方式来指导丰富多彩而又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其根源是缺乏创造性的理论思维,以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为其基本表现形式,其结果在客观上无疑将导致因循守旧和不思进取。这种读书方式,尤其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上曾产生过非常深刻的历史教训,如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出现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左”倾的错误思潮,他们都以僵死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曾使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一度濒临绝境。

死读书是典型的唯书为上论,相对于读死书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方法上的问题,更侧重于对书本的态度这一理解层面。受近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士大夫“学而优则仕”论调的影响,把读书看作是进入社会谋求生存的唯一通道,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加分析、不加选择地地豪取书本知识及经验,其结果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贪多嚼不烂”,既没有运用知识经验的目的性,也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更不会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此读书,到头来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游离于知识之外的“书呆子”,对于“读书人”来说,其教训也是极为深刻。

读书死:读书死是读死书和死读书两者的必然结局,它从另一方面提醒人们该如何正确地对待那些存放在书本上的前人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