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雷电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5 17:01:40


  象征手法的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本文展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象征
  一种写作手法,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长江、东海:广大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阶级;
  东皇太一: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怯懦的当权者;
  小岛:对社会现实极端愤怒而乞求灵魂寄托的一方净土。
  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全剧截取了屈原生活中的横断面。在一天时间里,浓缩了屈原坚持联齐抗秦、反对绝齐降秦、与楚国宫廷内保守势力展开激烈斗争的历程,概括了屈原的精神品格。《雷电颂》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雷电颂》淋漓尽致,不可遏止地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欲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分层次
  全文分两层
  第一层: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自然段1~8 )
  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自然段9~13)

  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作者郭沫若,该篇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